沧州东乡记忆——年三十的饺子

admin

文章最后更新时间:2023-09-26 14:58:20,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!

作者:陈西峰

我的老家在华北平原运河东部,过春节的习俗,有着别样的烟火。年三十的饺子,有着别样的味道。

年三十的早饭是非常讲究的,焖大米饭炖猪肉成了过年的标配。运河以东不产大米,种谷子多,因此纯大米饭就是很稀有的东西。那个年代平时吃得肉又很少,家里偶尔养一头猪,自己也舍不得宰了吃,差不多都交到供销社去卖钱,因此,炖肉时往往又放上豆腐和白菜,而衡量每家富裕程度,则看肉的多少以及是否加白菜和豆腐。盛半碗米饭,舀一勺炖肉盖在饭上,用筷子搅一搅,往嘴里扒拉着,狼吞虎咽地吃下去,抹一下油光光的嘴唇,那是庄稼人的盛宴。午饭则相对简单,一般来讲,吃完午饭,大多数人会睡一觉,为的是大年三十的熬夜,因此午觉是非常必要的。晚饭一般会吃早晨的剩菜。三十晚上喝酒炒菜,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。或者吃上供的馒头,或者吃前几天蒸的肉包子,甚至有的人家还要熬上一锅粥。晚饭对大家的吸引力并不大,因为晚饭以后的包饺子才是过年的正宗主题。

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有讲儿的,盖帘儿是崭新的,面板是非常干净的,和面盆、擀面杖、筷子等即便不是新的也要相当干净,预示新的一年万象更新。和面要多,饺子馅是不能剩下的,剩下馅儿是要漏财的;饺子剂子只能用手揪,不可以用刀切,尤其素馅饺子是要上供的,动刀是对神灵和祖先不敬的;年三十的饺子是要做得漂亮的,平时技术不熟练的小孩子是不让碰的,包饺子要虔诚。

我小的时候,包饺子和面是父亲的专利。他把面倒进面盆里,舀来水,左手端着水瓢,水轻松倒在右手边,右手顺时针一圈圈搅拌,面和水融合协调,两只手在盆里反反复复揉,粘在手上的面,一会儿的功夫就干干净净了,而面也服服帖帖成了面团,光亮平整地躺在盆里。父亲拿过来一块沾布,用水浸湿盖在面上,再拿一个盖帘盖在盆上,然后放在炕上把面醒一醒。

馅儿的总指挥是母亲。除夕夜饺子的馅儿是素的。我先找出一棵大白菜,经过一冬的大白菜水分已经蒸发,我的工作是剁菜。先把大白菜的老帮去掉,把菜尖的干叶拽下来,再用刀把白菜根斜着分三刀切进去,根连着菜心便出来了。讲究的人家会把这白菜根放在一个瓶子里,倒上水,正月里会长出几片细嫩的菜叶,开出金灿灿的白菜花来。剁好的白菜要倒进一个“菜篓子”,其实就是用芦苇编成的一个小桶,中间缝隙较大,把剁碎的白菜倒进去后,放在一个小板凳上,再找一个盖帘,把白菜篓子压住,用膝盖压在盖帘上,身体悬空,白菜的水就挤出来了。挤出来的水也不能扔,旁边放着盆,接了去喂猪。白菜特别干的,就用手团成团去挤。我的手劲儿大,挤白菜水成了我的专利。挤净了水的白菜放在菜盆里,自然地散开着。这时候,母亲把已经干了的馃子从饼子篮子里拽出来,把泡开的粉条、黑木耳和鲜豆腐,依次分别切碎剁烂,放到白菜上。再撒上剁得细细的葱姜末,撒上盐,然后母亲拿过香油瓶,将香油倒在盐上,用筷子按顺时针搅拌。这也是规矩,包括父亲和面都是顺时针搅拌,这样预示着一年顺顺利利。拌好馅后母亲会闻一闻,有时她也夹一点放在嘴里尝一尝,验看咸淡。馅儿和好了也先用盖帘盖好。

擀饺子皮儿是哥哥的长项。他把已经醒好的面团拽过来,再揉一下,然后拽下一块面来,放到面板上,开始做“剂子”。我们老家大年三十的饺子剂子是不用刀切的,而是用手均匀地揪成一个个的小面团,我们那里叫“做剂子”,团圆了散在面板上。哥哥拿过擀面轴,右手转动擀面轴,左手拽着剂子一转一捻,一个饺子皮儿就成了,一个接一个,如春燕轻飞,他一个人能供三个人包饺子。据说能够做到一人供三人的,都是能当家的、过日子的好手。

一旁的嫂子姐姐们早就等着显一显手艺,拾起饺子皮,巧手如飞,展眼一只只漂亮的饺子就整整齐齐摆满盖帘儿。我们那儿的风俗--大年三十的饺子是不能用手挤的,要包成丰满匀称的元宝状,饺子边儿要捏得非常紧实,细褶窄边儿,精致如花,有时还会把饺子捏出花边儿,好看结实,饺子煮不破。包好的饺子放在盖帘上也非常讲究,从外圈按照顺时针方向,一圈儿一圈儿放,摆满了一圈,再摆一圈,圆圆满满,只剩盖帘中心时,会把两个饺子皮做成一个馅饼,圆圆的,用筷子往中间一捏,做成两个元宝的形状,一张红纸盖在上面,端出去等着下锅。

那时候没有电视,也没有收音机,人们包饺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拉家常的过程,你一言我一语,没有主题,温馨又随意。窗外的鞭炮声、一家人的说笑声,混合在白菜馅的清香里,浓浓地酝酿着人们对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与渴望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信达升级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会员中心

最近更新

热门浏览

标签列表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