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眠与夏眠

admin

文章最后更新时间:2023-10-01 13:57:17,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!

冬眠是休眠现象的一种,也叫“冬蛰”,是动物在冬季对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,如寒冷和食物匮乏等的一种适应。动物在冬眠的时候,体温下降,心跳缓慢,一动不动,陷入昏睡状态。温带和寒温带的鱼类、昆虫、爬行类、两栖类以及一部分哺乳动物等都有这种习性。动物的冬眠与睡觉是不同的。睡觉是动物消除疲劳的一种需要,时间较短;而冬眠则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生理现象,时间较长。

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树洞或岩洞中冬眠去了。它冬眠的姿势与睡觉时一样,也是用爪子钩住物体,用翼膜将身体裹住,倒挂在高处,一动不动。此时,它们的心跳从每分钟400多次减少到5~6次。25分钟后,体温下降到比周围温度还要低的程度。如果把它放到冷水里,它也没有丝毫感觉,仿佛死去了一样。蝙蝠采用这种方式冬眠,可以减少与冰冷的顶壁的接触面,有些蝙蝠还用翼膜将头和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,加上它周身密密的细毛,可以起到与外界环境隔离的效果。同时,挂在顶壁上也要比停在别的地方安全一些。但是蝙蝠的冬眠程度不深,在冬眠期会时不时地醒来排泄和进食,被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。

还有夜莺,一般认为鸟是不冬眠的,然而夜莺却会因食物来源断绝而冬眠。夜莺是著名的夜行性鸟类。它的眼睛特别大,而且目光敏锐,能在微弱的光线下发现蚊子和夜蛾。因此它常常白天睡大觉,晚上出来捕食蚊子和飞蛾。夜莺是蚊子的天敌,又能消灭大量的害虫,因而是庄稼的好朋友。然而到了冬季,气候变冷,蚊子都销声匿迹了,夜莺找不到食物,只好躲进树洞中呼呼大睡,以冬眠节能来度过食物短缺的寒冷季节。

动物的冬眠大多是由于食物匮乏而导致的,但是水中的一些生物却要进行夏眠。

在非洲有一种奇特的鱼——肺鱼就是需要夏眠的鱼。肺鱼身体细长,鳞较小,背鳍很长,同尾鳍连在一起,而胸鳍和腹鳍已经退化成一条细长的带子了。最奇怪的是,肺鱼既有鳃,又有肺。就夏眠的时间来说,很少有能同肺鱼相比的动物了。每当旱季的时候,肺鱼就会钻进泥地里,将身体蜷曲成一个环状。它的体表会渗出一层黏液,使自己的身体和泥连成一体,同时它的嘴的四角也由这种黏液结成个圆形的漏斗,并留出一个小孔进行呼吸。于是肺鱼便开始了它长达几个月的夏眠。在这几个月里,它可以不吃不喝,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和它的“肺”来维持生命,直到雨季的到来。那时,非洲沼泽地里又溢满了水,肺鱼便会回到水里,重新用鳃呼吸,过起真正的鱼的生活。

生活在浅海里的海参也是需要夏眠的动物。海参是以海中的小生物为食的,当夏季来临的时候,由于阳光的照射作用,海水表面温度迅速上升,这时海底的小生物都会浮到海面上,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活动;而海参却是怕热的动物,当水温超过20℃的时候,它就忍耐不住了,必须转移到大海的深处。但是这些地方没有海参可以吃的东西,于是它只好钻进黑暗的岩石下,把身子翻过来,四脚朝天,然后用脚紧紧地攀住岩石,把身子蜷缩起来,开始夏眠。一般来说,海参的夏眠要持续100天左右,当水温降到20℃以下的时候,它便会重新游到浅海处,开始觅食活动。

除了肺鱼和海参,一些两栖动物、爬行动物等也会因为夏天缺少水源,而跑到淤泥底下或岩洞中进行夏眠。如生活在热带河流和沼泽中的蜥蜴、蟾蜍、陆生龟类等,在40℃以上的高温条件下,不能调节机体的温度以适应环境的变化,因而只能躲到相对凉爽的地区进行夏眠。

其实是休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着一种能够诱发休眠的物质。这种物质呈颗粒状,存在于血清当中,有时也会附着在红血球上,从而诱发休眠行为。而且休眠时间越长的动物,其血液诱发休眠的作用就会越强烈。同时,休眠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一种与休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,当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,休眠的动物就会醒过来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信达升级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会员中心

最近更新

热门浏览

标签列表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